【著作】 1. 编著:《维特根斯坦:走出语言囚笼》,辽海出版社1999年7月。 2. 译著:《绿色世界史:伟大文明的衰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3. 专著:《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4. 译著:《语词和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007年1月、2012年1月。 5. 译著:《语言与哲学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6. 译著:《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 7. 译著:《维特根斯坦》,北京出版社2015年1月。 8. 诗词集:《四时微吟》,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9. 专著:《迷雾与澄明:人生哲言录(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 10. 专著:《浮嚣与宁静:人生哲言录(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 11. 译著:《维特根斯坦剑桥书信集:1911—1951》,商务印书馆2018年11月。 12. 专著:《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简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6月。 13. 主编:《哲学学科史》,彩票投注平台
出版社2023年12月。 【论文】 1. J. 哈贝马斯理论中的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译文),《哲学译丛》1989年第4期。 2. 哲学与常识(译文),《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 3. 新一代解释学家M. 弗兰克(译文),《哲学译丛》1993年第1期。 4. 后期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德国哲学论丛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维特根斯坦研究基本走势简析(上下),《哲学动态》1999年第7、8期。 6. 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7. 国际环境教育与可持续未来——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国际会议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8. 西部大开发与环境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9. 可持续发展与法理性化的新境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0. 西部大开发价值观定位与争论,《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11.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译文),《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2. 人与自然关系对教育的影响,《理论导刊》2003年第1期。 13. 文化真谛与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与学术,《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14. 生态世界观与可持续发展,《唐都学刊》2004年第6期。 15. 循环型社会的价值感透视,《中日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16.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7.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自我意识提升,《西安电子科学极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8.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理语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期。 20. 30年来国内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反思,《价值哲学发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 列宁与邓小平关于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2. 三十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影响,《理论导刊》2009年第6期。 23.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4. 全球价值与本土商品(译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5. “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26. 关于建立新的气候变化条约体系的建议(译文),《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 27.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基本价值诉求论析,《现实价值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28. 新世纪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趋向概述,《中国分析哲学:2012》,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29. 近年来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趋向述评,《哲学动态》2014年第1期。 30. 私人与公共的分离:西方文化的价值自觉,《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31. Wittgenstein in Chin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英国), 2015年第3期。 32. 哲学话语的诊断治疗——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哲学观比较,《哲学动态》2016年第2期。 33. 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的必要张力,《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34. 美国新维特根斯坦研究探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35. 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概览(译文),《中国分析哲学:2013-201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36. 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在意识的社会性上宏观与微观的互补,《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37. 美好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价值理性与美好生活——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38. 时代疾患与文明拯救——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社会政治观比较,《哲学动态》2018年第4期。 39. 从“人类解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观的演进历程,《彩票投注平台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40. 哲学与人生的契合,《读书》2018年第10期。 42.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理解”概念的三重语境,《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1期。 43. 四十年来国内分析哲学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西北哲学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 44. 保持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协调关系——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社会价值观比较,《人文杂志》2019年第2期。 45. 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社会实践观比较,《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 46. 笛卡尔与维特根斯坦论心理学话语的不对称性,《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47. 探寻文明新转型的不同路径,《西北哲学论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5月。 48. 从“人的问题”到“天人之境”——追思张世英先生,《百岁哲人 张世英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 49. 超越《逻辑哲学论》“正统”之争的三条路径,《哲学研究》2021年第11期。 50. 《逻辑哲学论》在中国,《西北哲学论丛》(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 51.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实践”概念辨析,《彩票投注平台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52. 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社会文化观比较,《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期。 53.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实践观,《彩票投注平台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